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 午饭解决,陈舟和黄加一简单休息了一下,消消食,养养神。
下午还有长时间的工作等着他们呢。
陈舟趁着这个时间,顺手从背包里掏出了错题集。
和预想中的一样,错题集就一个字,多!
陈舟所有看过的文献数据,全部记录在了上面。
在没有找到合适的制备工艺之前,随着陈舟看的文献资料越来越多,错题集上记录的内容也会越来越多。
但是如果陈舟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向,错题集便会成为试错的场所。
而且,在这个方向上,随着制备工艺的改善,错题集上原本记录的内容,也会逐渐消失。
当且仅当,陈舟完美的解决制备工艺这个难题时,错题集上的所有内容才会消失。
只不过,陈舟对此并不奢望,一个完美的制备工艺,谈何容易?
他只希望能找到当下相对完善的制备工艺,解决眼前的课题问题。
毕竟,饭要一口一口吃的道理,陈舟还是懂得。
对错题集上的数据,进行了一番分析后,陈舟合上错题集,闭幕眼神起来。
十分钟后,他睁开眼,坐到了电脑前。
研究继续。
“较高的微波功率密度,可以加强反应气体的分解电离,提高个反应基团的浓度和活性,促进生长,提高生长效率……”
“除了这些反应气体参数的影响,还有就是MPCVD装置本身的影响了。衬底托的形状,要如何选择,才能降低功率损失,并且提高金刚石的生产效率呢?”
陈舟看着眼前的整理出来的资料,脑海里不断闪过这些问题。
他习惯性的拿笔在草稿纸上点着,有了想法,就随手记下来。
等到把资料全部看完后,再整理这些想法。
“从以往的实验数据来看,MPCVD法可以制备几十纳米的金刚石薄膜,也可以制备毫米量级的金刚石厚膜。”
“但是,这需要较大的金刚石衬底,并且在后续的掺杂实验中,如果异质外延生成困难,也会导致难以制备出大尺寸高质量的金刚石单晶。”
“总而言之,还是制备金刚石的合适参数,难以选择。”
在陈舟把张一凡和沈靖两人整理的文献资料,重新梳理了一遍后,他开始梳理自己写在草稿纸上的内容。
这玩意,可以说是提炼出来的精华。
一边梳理,陈舟一边思考着相应的解决办法。
“CH4的体积分数,工作压力,微波功率,衬底温度等等,只能确认大致的范围,无法准确确定实验参数……”
陈舟写了一张又一张的草稿纸,全是试错的内容。
良久,他放下笔,转而打开错题集,仔细的翻看着。
错题集试错的价值,就在这里了。
如果隔平常人那里,试错的成本就是一次次的实验。
从实验反馈的数据,逐渐改善实验的参数,一步一步靠近合理的实验目标。
这其中,试错的成本,无论是时间、精力,还是金钱、设备,都是极大的消耗。
但在陈舟这里,错题集就节省掉了实验的步骤,也节省了大量实质性的试错成本。
这其实也是潘诗研一直所疑惑的地方。
外面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。
等到彭飞和沈靖出现在门口敲门时,陈舟和张一凡才回过神来。
揉了揉太阳穴,陈舟起身去开门。
看到门口的两人,陈舟笑着问道:“今天怎么样?”
彭飞回道:“共掺杂实验,按计划结束。我一会还得回实验室,盯一下实验数据的整理工作。”
“晚上研究所加班?”陈舟颇感意外的看了彭飞一眼,这是打算今晚就把第10组数据在整理出来吗?
和陈舟想的一样,彭飞笑着说道:“你这又是摇人帮忙,又是熬夜研究的,我们也不能拖后腿不是?”
陈舟不好意思的笑了笑,其实他想说,这个第10组数据,真的不急。
因为,就算整理出来了,这两天他也没时间去研究。
至少也得等到他拿出一份满意的金刚石薄膜制备工艺,让四十三所通过实验装置去验证时。
他才会开始对掺杂实验下手。
“对了,明天你们继续在酒店办公?”彭飞想起陈舟分给他的文献资料还没整理完,便又问道。
陈舟想了想,说道:“明天应该还在酒店,嗯,你们要是把第10组数据整理好了,那学长就再去一次四十三所,把全部数据整合。”
“行,那我就明白了。我现在就赶回所里。”彭飞说完,就离开了酒店。
陈舟看着彭飞离开的背影,欲言又止,他真不知道彭飞明白了啥?
一旁的沈靖,这时终于带着满脸疲惫的神色,出声说道:“陈舟,明天不会真的再让我一个人去四十三所吧?”
陈舟反问道:“今天的数据都处理完了?”
沈靖点点头:“紧赶慢赶的,总算搞定了。”
陈舟看了沈靖一眼,郑重的说道:“那不就得了。学长,明天就还剩一组数据了,很快的啊。最后这组数据搞定,再稍微整合整合,也很快的啊。”
“呃……”沈靖迟疑着说道,“这工作量也不小啊。”
陈舟:“学长,我看好你哦。”
沈靖:“……”
过了一会,沈靖轻声说道:“你发的文献,我还没整理完呢。”
陈舟笑了笑,没回答这个问题,转而看向张一凡:“走吧,一凡,吃饭去。”
张一凡闻言,抬起头有点迷茫的看了陈舟一眼,这两人的话题跳跃性有点大啊?
沈靖不是在吐槽自己的工作太多了,已经忙不过来了吗?
这咋就说到吃饭上了呢?
陈舟似乎看出了张一凡在想什么,轻笑着说道:“吃饱喝足,继续下半场!”
张一凡:“……”
沈靖:“……”
吃饭时,陈舟收到了杨依依发来的文件。
杨依依那边的工作,结束了一半,她先把整理好的一半资料,发了过来。
陈舟打开看了一眼,便给杨依依发了个视频电话。
这个六人组里,大概只有杨依依能跟上他的思路和想法。
也能及时准确的反馈有用的文献信息。
不过,陈舟不急,经过这次的磨合。
如果以后还有共同研究课题的机会,到时就会好很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