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崇祯重振大明 > 第341章 紫阁功臣一十九

我的书架

第341章 紫阁功臣一十九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对于紫阁功臣的人选,群臣非常慎重。

因为皇帝之前就说过,紫阁功臣的名额,不会超过二十人。

至于原因为何,许多人在皇帝询问现在的臣子谁有机会成为紫阁功臣后,逐渐明白过来:

皇帝是想用紫阁功臣的封赏,鼓励臣子立功。激励现在的臣子,成为紫阁功臣。

所以本朝之前的紫阁功臣,自然不能太多。从云台阁二十八功臣、凌烟阁二十四功臣、昭勋阁二十四功臣来看,紫阁功臣的名额,将来大概率也就二十多位。皇帝把本朝之前的功臣名额限定在二十人以下,是为增加本朝功臣做准备。

这个考虑,群臣是很支持的。因为他们也想成为紫阁功臣,后代能有世职或世爵不说,自己也能被供奉在庙里、当做神灵祭拜。

端清世子朱载堉的功臣资格,也因此被卡在这里——

毕竟紫阁功臣的名额太珍贵了,群臣都不想让宗室占据。

朱载堉高风亮节、放弃承袭郑王爵位,但他作为郑王世子,后裔怎么也有郡王爵位。没必要成为紫阁功臣,和他们争夺封赠。

即使皇帝给出了重制礼乐的理由,但是在群臣看来,重制礼乐只是刚刚开始、将来能否成功,还是两说之事。

这些人不敢说重制礼乐一定不会成功,但是翻来覆去地寻找各种理由,反对朱载堉成为紫阁功臣。

朱由检听着心烦,就想举行投票,让反对的人举手。忽听刘宗周道:

“重制礼乐尚未完成,臣以为端清世子的紫阁功臣资格,应该暂且缓议。”

“将来制礼作乐成功,天下人日常耳闻以端清世子的乐律理论创作的音乐,谁又能反对他成紫阁功臣?”

“请陛下给臣二十年时间,然后再议此事!”

主动把这件事揽了下来,避免皇帝和群臣因此产生矛盾。

如果二十年以后没能重制礼乐、让朱载堉获得功臣资格,那就是他的责任。

群臣听闻此言,对刘宗周大加称赞。朱由检见到自己最大的理由也被当事人刘宗周反驳了,只能叹口气道:

“那就请刘先生费心了!”

“端清世子暂且列为紫阁贤臣,二十年后再议。”

对于这点,群臣倒是没有反对。因为紫阁贤臣不限名额,不存在占用名额的问题。

至于二十年后朱载堉是否能成紫阁功臣,那要二十年后再说。

如果真像刘宗周说的那样,给朱载堉一个紫阁功臣名额又何妨——

反正那个时候,朝堂上已经换了一批人。

给朱载堉争取到紫阁贤臣、紫阁功臣候选人的资格后,朱由检又想到了一个人,向群臣道:

“除了端清世子之外,朕以为还有一人,将来能成为紫阁功臣。”

“嘉隆万年间四次总理河道的潘季驯,不但治河有功,还提出了‘束水攻沙,蓄清刷浑’的治河方略。”

“若是黄河上游的水土能够保持、黄河水能变清,下游的泥沙就能按他的方略冲刷入海,让黄河再也不会成为地上河。”

“这种有可能彻底解决黄河水患的方法,可谓万世之功。”

“朕以为潘季驯和将来能彻底解决黄河水患的大臣,都有资格成为紫阁功臣。”

“诸位河道大臣,应该多多努力!”

这个说法,让专督河道侍郎李从心极为激动,认为皇帝理解治河的辛苦,许诺了两个紫阁功臣名额。

潘季驯将来有机会成为紫阁功臣,紫阁贤臣的资格自然是毫无疑问。他和其他治河有功的人,同样能成为紫阁贤臣。

可以说,皇帝已经在明示,治河有功的臣子,都能成紫阁贤臣。

这让李从心的内心,如何能不激动。他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,眼看就没几年光景,对身后名极为看重。皇帝对治河功臣的褒奖,让他很是激动。下决心要整理好皇帝提出的水土保持等理论,在治河的历史上,留下自己的印记。

其余臣子即使有看不上河工的,面对皇帝说的未来之事,也不好当面反对——

毕竟皇帝说的是未来,不占用现在的紫阁功臣名额。

和皇帝为了这件事争起来,实在有些犯不上。

朱由检因此把潘季驯和朱载堉并列,作为紫阁功臣候选——

这两人是他选择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代表,鼓励大明的人材向这两个方向努力!

这个插曲之后,紫阁功臣的推选,在群臣眼中终于变得正常。

和俞龙戚虎并称、之前已经被追赠爵位的东李西麻,被兵部尚书袁可立提名。

这两人的紫阁功臣资格是确定的,毕竟李如松参加了万历三大征的两次、而且为国捐躯,麻贵参加了万历三大征的三次、立下赫赫功勋。他们都有平乱御敌的功绩,和前面紫阁功臣比起来丝毫不显逊色。要维持紫阁功臣的公正性,必然把他们列进去。

但是相比他们功绩稍差一些的陈璘、刘綎等武将,就没能获得紫阁功臣资格了。群臣不愿意紫阁功臣中的武将太多,把二十个名额占满。

在他们的提议下,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播州之役主帅李化龙,成为紫阁功臣。

对于这个人选,是有一些争议的。毕竟之前的韩雍、翁万达等人,都没能列入紫阁功臣。

最终,因为李化龙还有开泇河的功绩,朱由检考虑之后,把他列了进去——

用他鼓励朱燮元平定西南,也鼓励用心治河的大臣。

至于相比李化龙功劳再差一些的田乐、赵彦等人,则是没能列进去。

某些东林党人提议的叶向高、李三才等人,朱由检根本没理会。

在天启年间的功臣也被讨论之后,紫阁功臣的名单终于完全确定,共有一十九位。

嘉靖之前八位:于谦、商辂、王骥、蒋贵、杨洪、郭登、朱永、王越。

嘉靖年间七位:王守仁、张孚敬、陆炳、马芳、俞大猷、戚继光、海瑞。

嘉靖之后四位:张居正、李如松、麻贵、李化龙。

对这十九个人选,群臣大多感到满意,觉得名副其实。

争议最大的是陆炳,被很多人认为是皇帝强行抬进去。

然后就是商辂、海瑞和李化龙,相比其他人的功绩,显得稍差一些。

这三人都是文官,很多臣子意识到这点后,对陆炳被列入紫阁功臣,反而庆幸起来——

毕竟有陆炳吸引注意,这三人身上的争议,就不是那么显眼了。

然后再看其他紫阁功臣,文官出身的还有于谦、王骥、王越、王守仁、张孚敬、张居正六人。但是除了张孚敬和张居正,其余四人被列入紫阁功臣的原因,都是军功居多。

甚至在一十九人名单中,纯粹没有军功的紫阁功臣,只有商辂、张孚敬、海瑞、张居正四人。

这让很多文臣无语,同时更加认识到皇帝对军功的推崇——

在用褒扬功臣的方式,鼓励文武众臣立功勋!(本章完)
sitemap